- · 《楚天法治 》栏目设置[06/28]
- · 《楚天法治 》投稿方式[06/28]
- · 《楚天法治 》征稿要求[06/28]
- · 《楚天法治 》刊物宗旨[06/28]
欲望的B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如果欲望让彼此走到一起,天雷地火,海誓山盟;唯有真爱能让你我天各一方,凭栏寒彻,此生不渝 恋情的终结 作者: [英] 格雷厄姆·格林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7年
如果欲望让彼此走到一起,天雷地火,海誓山盟;唯有真爱能让你我天各一方,凭栏寒彻,此生不渝
恋情的终结
作者: [英] 格雷厄姆·格林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7年4月
人们总是在进行着某种与欲望的争斗,但是关于男女之间的情事,似乎从未有过争斗的结果。特别是当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演变成一种混合着利益、法理、道德甚至宗教的“铁律”之后,婚外恋情往往以堕于欲望之名被判有罪,“出轨”“偷情”等字眼粘连着人们貌似清晰的是非判断。奇怪的是,婚外恋情在这样被判决的情况下,却并未失去自身的生命,反而招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从文本创作角度讲,这并非意味着选择婚外恋情作为题材就一定能够成就文本和作者自身。事实恰恰相反,这个题材不管是角度的切入,还是人物的塑造,其中的分寸都极难拿捏,这个题材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检验作者才华和思想深度的试金石。当然,这对于格雷厄姆·格林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
《恋情的终结》的故事并不复杂,小说家莫里斯·本德里克斯因创作需要结识了政府公务员亨利·迈尔斯的妻子萨拉,二人在被法西斯的闪电战摧残着的伦敦开始了一段恋情。在一次空袭中,莫里斯被炸昏过去,醒来后萨拉却不辞而别,莫里斯不知就里,妒恨交加地度过了两年。两年后,因怀疑萨拉另有新欢,莫里斯雇用私家侦探跟踪萨拉,发现萨拉是因为深爱着他而选择了远离,当一切真相大白,萨拉却因病而逝……这种不通过情节炫技的态度,既是一种放松和自然,也是一种诚恳和自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恋情的终结》中的人物塑造是极具纵深的,这是格林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小说中,莫里斯通过私家侦探得到了萨拉的日记,方才知道原来在那次两人一起遭遇的空袭中,萨拉以为莫里斯死了。这个深陷爱情中的女人近乎疯狂地向上帝祷告,在心里默默地和上帝达成一个契约:只要能保佑莫里斯活过来,那么她愿意做任何事,甚至放弃他不再见他。一切只是一场虚惊,莫里斯真的活过来了,为兑现自己的承诺,萨拉不得不皈依天主不再与他相见。于是,人物内心挣扎苦痛的焦点浮出水面,而且是以一种类似“二律背反”的形式展示出来:她选择信仰,是因为坚信向上帝许下的誓言可以得到某种回报,即可以换回莫里斯的不死;她深深怀疑,是因为她爱莫里斯,只有爱才能让她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萨拉清醒地知道自己渴望平常人的爱,不想被当时情急之下的誓言牵绊住自己的感情,不想用自己自由的灵魂去鉴定与上帝之间的信仰契约,更不想失去莫里斯,但强大的宗教信仰惯性让这种清醒只能成为一种无尽的痛苦。
前面提到,婚外恋情题材的敏感让绝大多数创作者都选择了慎重,甚至最终是某种妥协。纵然如福楼拜这样的大师,因为道德上的考量,在《包法利夫人》中也将艾玛最终塑造成了一个偏向负面的形象,这实际上成为一种文本创作规律的反证,或者确切地说是一种标准的道德困境。毕竟无论以何样的落脚点切入,婚外恋情注定会与欲望纠缠不清,选择欲望在大多数人看来与屈从于欲望是几乎相等的概念。使《恋情的终结》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并非格林对男女关系的离经叛道,而是通过萨拉的这种人物内心“二元对立”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婚外恋情的道德争论,直接越至世俗之爱和天主之爱之间的对立纠缠。
萨拉的逝去更多地带着一种深深的叹息。她最终的生命之路之所以分外艰难,早已超越了欲望,其充满矛盾、痛苦和挣扎的复杂内心,其实最终落脚在究竟有没有神、是否真有上帝存在、信仰是否不再需要以及真正的本我到底如何实现。这是一个始于欲望,但却终于其他的故事,小说转到了欲望的B面。
这个关于欲望B面的故事,其实深深铭刻着格林自己人生经历的烙印。众所周知,格林一生中最重要的情人是凯瑟琳,格林的第三位传记作家安东尼·马勒在传记作品《剑出鞘》中曾指出:“凯瑟琳是格林创造力的源泉”,《恋情的终结》就是以格林与凯瑟琳的关系为原型,并题献给她。格林与凯瑟琳相恋时42岁,已经是一位有名的作家;凯瑟琳30岁,是5个孩子的母亲。凯瑟琳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家庭,是她同龄人中最为风姿绰约的,18岁时,她出人意料地和才认识三天的亨利结婚。凯瑟琳是导致格林原配维维恩和格林正式分居的女人,当维维恩无意中发现了格林写给凯瑟琳的火辣情书,她意识到格林的心已不在,守着一具躯壳过日子没意义,于是提出分居,但他们一直没有离婚,因为他们是天主教徒,而格林当年皈依天主教却是为了追求维维恩(维维恩是天主教徒,当年的格林共写给维维恩两千多封情书)。
文章来源:《楚天法治》 网址: http://www.ctfzzz.cn/qikandaodu/2021/0125/472.html
上一篇:从《席方平》看清初的法治与人治
下一篇:底层叙事的多元混音——《我不是潘金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