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楚天法治 》栏目设置[06/28]
- · 《楚天法治 》投稿方式[06/28]
- · 《楚天法治 》征稿要求[06/28]
- · 《楚天法治 》刊物宗旨[06/28]
做成精品种出极致访武汉市兰菊蔬菜种植专业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的武汉市江夏区,位于武汉市南部,是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本土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其在蔬菜种植、产业发展上享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武汉市兰菊蔬菜种植
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的武汉市江夏区,位于武汉市南部,是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本土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其在蔬菜种植、产业发展上享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武汉市兰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下文简称兰菊),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成立的。合作社位于江夏区山坡街光辉村,主要从事的经营项目有蔬菜种植、种苗代育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现有社员6人,种植户112户,生产基地500余亩,其中设施种植300余亩,年产值1 100多万元。
瞄准市场,厚积薄发寻商机
当问起为什么会想要成立合作社时,江楠表示:“成立兰菊蔬菜合作社,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种厚积薄发”。江楠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学的是植保专业,之后为了学习更多农业经营管理相关知识,继续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植保相关的工作。他说:“昨日的沉淀学习,为的是今朝的厚积薄发”。
在植保行业摸爬打滚二十多年的他,时刻保持着对市场敏锐的洞察。他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市场上普通蔬菜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绿色的消费需求,而市场上真正的满足高端消费的精品菜、特色菜相对比较稀缺,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瞄准特色蔬菜、精品蔬菜市场,开始了新的发展之路。
他将所有的种植户进行整合,成立了合作社,取名为“兰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当问起为什么取名为“兰菊”,他说兰菊合作社主要的负责人还包括自己的妻子和嫂子,她们主要负责公司的业务,这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他很敬佩也很心疼自己的妻子和嫂子,所以将她们二人之名取其一合并,作为合作社的名字,也就是“兰菊”。古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菊、兰均为“君子”,所以取名“兰菊”,与自己当初成立合作社,经营特色蔬菜,打造精品蔬菜的初衷不谋而合,相得益彰。
不畏将来,勇往直前破难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万事开头难,于江楠而言也无例外。合作社成立初期也遇到很多的困难,其中最让他头疼的就是,种植户与合作社之间因产品生产标准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一方面,由于种植户自身素质的限制,其掌握的蔬菜种植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较为缺失,导致有些专业种植户无法按照合作社的标准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蔬菜产品;另一方面,土壤的酸碱化问题,不同的种植户其种植地土壤属性不同,有些种植户尽管按照合作社的要求进行蔬菜种植,但是因为土壤的问题,生产出的蔬菜也无法达到合作社要求。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导致合作社与种植户之间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合作社来说是一个大的难关,要么自己亏本照单全收不合标准的产品,要么拒收影响种植户与合作社间的关系,但是自己能力有限,既无法照单全收,也不能得罪种植户,他曾经一度陷入困境之中。此外,种植技术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精品蔬菜对种植环境、种植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虽然江楠在蔬菜的种植和管理上有20多年的经验,但是他毕竟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种植过程中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他还是难以解决,例如土壤酸碱化、病虫灾害等问题。
困难打不倒踌躇满志之人,江楠就是这样的人。为了解决种植户与合作社之间的这种因产品标准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他积极在种植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首先因地施种,按照种植户的种植面积、土壤及自身种植技术等客观条件,分配种植品种和种植面积;然后统一标准,合作社统一提供种植所需生产材料,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等,按照种植户的种植面积、品种调配好供种植户直接使用,解决种植户种植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最后派合作社的生产基地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以保证种植户能够按照合作社的标准生产蔬菜。而在精品蔬菜的种植上,合作社自己组织人员进行种植,请专业的种植技术人员对精品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指导管理,利用高科技种植技术进行蔬菜栽培,例如蔬菜生物、物理防治病灾害等技术,严格按照市场标准进行蔬菜生产,解决产品标准不达标的问题。
此外,为提高自身种植技术,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除了参与单位、政府组织的关于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的培训,他还自费参加培训机构设置的关于农业经营管理等相关的课程培训,并且也经常组织种植户参加政府组织的相关培训,甚至自己亲自给种植户培训,替他们排忧解难,实现互利共赢。
文章来源:《楚天法治》 网址: http://www.ctfzzz.cn/qikandaodu/2021/0326/571.html